因疫情、天气、活动方等原因,本站推荐的活动随时会有变动、更改、取消、延期等,仅供参考,具体以活动实际的现场为准,本站不对活动的准确性做保证!深圳免费,为你省钱!觉得好就告诉你的朋友们吧>>

地名命名原则 (地名的定义)

算命 深圳免费网 1032℃

源作者:中国地名资讯

地名命名原则

摘 要:地名作为专有名词的一种,其得名原因是有源可寻的,是有一定命名原则存在的。自然和人文是影响地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对《左传》中杜预作了详细说明的或是后代专家已经作了明确考释的地名进行初步研究,总结出《左传》中地名的七个命名原则。

关键词:《左传》;地名;命名原则

名者实之征也。地名作为专有名词的一种,其名称和所指之间有一定联系,存在着一定命名原则,这些联系和原则在不同程度上是有源可寻的。郦道元曾总结过地名命名的规律:“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会稽因名会稽是也。”这些命名原则在实际中是存在的,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左传》作为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大量地名。研究《左传》中的地名的命名理据,一方面能够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为物造名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另一方面挖掘地名中蕴含的古音古义,也有利于古汉语词汇的研究。

一、以自然环境命名

地名是人们对所居住和活动的地域的命名,它首先反映了人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尤其在上古时期,自然环境因素是人们认识某地,并为其命名的重要依据。

(一) 以山水命名

以山水之名为一地命名的依据由来已久。“水北为阳,山南为阳。”人们参照所在地方的山水为一地命名时,或直接取名于山水,或以山水名加上所在地理方位来命名。例如“汝阴”,杜预曰 : “汝水之南, 近郑地。”水南为阴,地在汝水之南,故称“汝阴”,这是以水名加所在地理方位命名。再如“绎”,《左传·文公十三年》 : “邾文公卜迁于绎。”杜预注:“绎,邾邑。鲁国邹县北有绎山。”孔颖达曰 : “彼绎邑亦取绎山为名。”表明“绎”是直接得名于绎山。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地名较为常见,如“郏”、“下阳”、“南阳”、“稷”、“晋阳”、“曲洧”、“铜鞮”等,这里不再赘述。

(二) 以地势命名

地势有高大、险峻之别,古人在观察周围地理环境时,选取较为突出的地势特征为此地命名。如以 “丘”为某地命名,多为丘陵地区或平原地区而居住地较为高大突出的地方,如犬丘、葵丘、犁丘、瓠丘等。以地势为一地命名表现了古人对所在地理环境的认识。

虎牢《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 “王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杜预注 : “虎牢,河南成皋县。”“虎牢”即“成皋”,又 名“制”,郑武公称之为“巖邑”。洪亮吉曰 : “《尔雅 · 释山》同 : ‘巖,巉巖,山貌也。’按成皋四面皆山,故曰巖邑。” 城皋四面皆山,可见地形之险恶,故杜预说虢叔“恃制巖险而不脩德”。《说文 · 牛部》 : “牢,闲也,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也。”段玉裁注 : “冬取完固之意,亦取四周象形,引申之为牢不可破。”成皋四面环山坚固如牢,取其所象之形,故称“虎牢”。

《左传·隐公元年》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杜预注 : “京,郑邑,今荧阳京县。”杜预认为段居“京”是“宠异于众臣”。何为“宠异于众臣” ? 郑大夫祭仲曰 :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京邑的范围已经超过了先王的规定,可见段所居的“京”已超过先王之制所定的大都了,杜预所谓“段强大儁杰,大都以耦国”。可见《左传》原文处处强调段所居“京”邑有“大”的特点。《尔雅·释丘》 : “绝高为之京。” 《说文·京部》 : “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京”本指丘中最高者,而“凡高者必大”,因此“京”又有“大”义。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郑之“京”邑和“大”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郑之“京”邑因 其“大”得名。

召陵《春秋·僖公四年》 :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杜预注 :“召陵,颍川县也。”“召陵”为楚地名。《广雅疏证》 :“卲,高也……《春秋左传》齐桓公师于召陵,即此也。阚骃曰:‘召者,高也,其地邱墟,井深数丈,故以为名焉。’义亦与‘卲’同。‘卲’各本引作 ‘邵’。”“卲”从“召”得声,“召”有高义。《尔雅 · 释地》 :“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陵”是地面高大突起的地方,有高大之义。故阚骃说“其地邱墟,井深数丈”。可见“召陵”因地势高而得名。

“隰”即“犁”。《左传·哀公十年》 : “于是乎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杜注 : “犁,一名隰。济南有隰阴县。”《尔雅 · 释地》 : “下者曰隰。”《说文·阜部》 : “隰,阪下湿。”段玉裁注: “阪形故高,而其四旁窊湿处亦谓之隰也。” 可知高地四周阴湿低下之处谓之“隰”。又《说文·阜部》 : “阴,闇也。”段玉裁注 : “闭门则为幽暗,以为高明之反。”“阴”为“高明”之反,亦有“低下”之义。可见 “隰”也是因其地势低而得名,所以此地也称“隰阴”。

(三) 以奇特现象命名

这种方法是指古人以当地奇特的自然现象为该地命名。

《左传·成公六年》 : “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杜预注 : “盬,盐也。猗氏县盐池是。”疏曰 : “则盬是盐之名。盬虽是盐,唯此池之盐独名为盬,馀盐不名盬也。”可见“盬”仅是对这一地区所产盐的特殊称呼。《说文·盐部》云 : “盬, 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总百十六里。从盐省,古声。”段玉裁注 : “《周礼》‘苦良’,‘苦’读为 ‘盬’,谓物之不佳者也。”“盬”义取于“盐”,又为地名。《水经注》引服虔云 : “土人乡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盐鹾也,而味苦,号曰盬田。”“盬”之名得于其地有盐,水苦而地薄,故魏献子曰 : “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覯。”久居盐碱之地,易生恶疾。“盬”因其地生盐 碱而得名。

瓜州《左传·昭公九年》 : 故允姓之戎,居于瓜州。杜预注 : “瓜州,今敦煌。”“瓜州”即今敦煌。《汉书·地理志》 : “敦煌,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 颜师古曰 : “即春秋所云允姓之戎居于瓜州者也。”因地生好瓜而命名为“瓜州”。

乾时“乾时”的得名杜预有明确的解释,《春秋·庄公九年》:“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杜预注 : “乾时,齐地,时水在乐安界,岐流。旱则竭涸,故曰乾时。”“乾”即“干”,其地有河水,因在旱季干涸所以名“乾时”。

二、因人文因素命名

(一) 以姓氏为名

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国传统宗法社会里,人们往往按姓氏群居在一起,因此以姓氏为居住地命名,也最具区别意义。《左传》中多是某城邑成为大夫、卿士的食邑,或成为某氏族的居住地,则以居住者的姓氏为此地命名。

阳樊又名樊。洪亮吉引服虔曰 : “樊仲山之所居,故名阳樊。” 高士奇曰 : “《晋语》苍葛曰 : ‘阳人有樊仲之官守。’” “阳”盖为古邑名,因樊仲山居此,命名曰“阳樊”。

蒲姑《左传·昭公九年》 : “及武王克商,蒲姑、 商奄,吾东土也。”杜预注 : “乐安博昌县北有蒲姑城。” 《释文》 : “蒲,如字,又音薄。”洪亮吉曰 : “蒲与薄通, 古本或一作薄也,此‘蒲’当读作‘薄’。”“蒲姑” 又作“薄姑”。《史记·周本纪》 : “周公东发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 : “薄姑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诸侯,封于此,周灭之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 “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杜预注 : “蒲姑氏,殷周之间代逢公者。”薄姑氏为殷商时诸侯,周公灭之,迁其君于逢伯陵之地,以姓氏命名,称其地为“蒲姑”。

懿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 “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杜预注 : “戚城西北五十里有懿城。因姓以名城,取田六十井也。”疏 : “谓之懿氏,则以懿为氏族之名,盖上世有大夫姓懿氏,食邑于此地,因以其姓名其城也。”“懿氏”是以氏族名命名其食邑。

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公败齐师于长勺。”杜预注 :“长勺,鲁地。”《左传·定公四年》 : “殷民六族, 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疏 : “令其移家居鲁, 用就受周公之命,是以使之共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则“长勺氏”本商之遗族,受命于周公而迁居于鲁地。“长勺”盖即长勺氏所居之处,杨伯峻 :“长勺原为殷民所居之地。”则“长勺”是因姓得名。

地名的定义

(二) 因新建城邑而命名

春秋时期,常有诸侯国因迁于他处而营建新城,或因战事新建都邑的事情,这些新建的城邑在命名时大多加“新”字。例如“新郑”,《左传·隐公十一年》 : “吾先君新邑于此。”杜预注 : “此,今河南新郑。”高士奇曰 : “郑居之号新郑,以别于初封之郑也。”新邑是指郑武公营建新都,加“新”字是为了区别于初封之郑。也可以在旧地名上加“故”、“下”,例如,晋本都 “绛”,后迁新田亦称“绛”,于是称旧都为“故绛”。 《左传·成公六年》 : “晋人谋去故绛。”杜预注 : “晋复命新田为绛,故谓此故绛。”

新城《左传》中晋、郑、宋、秦皆有地称“新城”。晋之“新城”即“曲沃”,《左传·僖公四年》 : “大子奔新城。”杜预注 : “新城,曲沃。”《左传·闵公元年》 : “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把太子新城曲沃称为“新城” ; 秦之“新城”乃梁之“新里”,《左传·僖公十八年》 : “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秦取之。”《左传·僖公十九年》 : “春,遂城而居之。”杜预注 : “承前年传取新里,故不复言秦也。”梁国之“新里”秦取而城之,称为“新城”。

新密《左传·僖公六年》 : “围新密,郑所以不时城也。”孔疏 : “密是邑名,郑人新筑密邑,故传称新密。”城邑本名“密”,因新筑其城而加“新”字。

下国《左传·僖公十年》 : “秋,狐突适下国。” 杜预注 : “下国,曲沃新城。”“下国”即“曲沃”。《左传 ·庄公十六年》 :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 孔颖达引《晋世家》云 : “自桓叔始封曲沃以至武公灭晋,凡六十七岁,而卒代晋为诸侯。”曲沃本晋大夫桓叔始封之地,其后代武公代晋为诸侯后迁居新田,故 “曲沃”为晋之旧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 “曲沃, 君之宗也。”杜预注 : “曲沃,桓叔所封,先君宗庙所在。”曲沃是晋之旧国,有先君宗庙,故尊称为“国”。《左传·僖公十年》 : “秋,狐突适下国,遇大子。”疏: “此曲沃,晋之旧国,故谓之为下国也。”曲沃武公为晋侯以后从曲沃迁于绛,又迁于新田,故称曲沃为 “下国”,以别于新都。

(三) 因帝王所居命名

古人在地名中加上“帝”、“王”等字,表示该地是帝王居住的地方。

王城“王城”即“郏”,又名“郏鄏”,《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齐人城郏。”杜预注 : “郏,王城也。”孔颖达曰 : “成王定鼎于郏鄏,周公就而营之,谓之洛邑,亦名王城。”此地为周王所居之处,故谓之王城。

帝丘《春秋·僖公三十一年》 : “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杜预注 : “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帝丘又称“颛顼之虚”,因颛顼帝居此而得名。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影响人们对某地命名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素。这些命名原则,有的用得比较普遍,如以山水命名;有的则不多见,如因帝王所居命名。这些命名原则可以互相交叉,如“晋阳”,就是以山名加所处之地的地理方位命名。

从我们对《春秋左传》地名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地名的得名原因是有源可寻的,是有一定命名原则存在的。古人在某地定居,总是首先观察周围地理环境的特点,以此作为识别的标志,因此自然地理因素是上古时期为某地命名的主要依据。而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进步,同姓氏宗族的聚集,帝王名人的影响,城邑的新建或迁移等人文社会因素也成为人们辨识和标志一地的重要依据。

“考地所得,可资以解说当时各氏族之活动区域及其往来转徙之迹,与夫各族之间离合消长之情势, 则已可为古史描出一粗略之轮廓。”地名从独特的层面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探索,一定程度上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民族的变迁和融合,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地名里蕴含的丰富文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左传》地名命名原则初探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

作者:孙丽

选稿:常宏宇

编辑:方梦瑶

校对:袁云

责任编辑:周辰

天津胡同命名理据

以山东地名命名的植物研究

中国地名命名的地理文化特征

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

“吴衙内邻舟赴约 ”地名更改探析及其他

《左传》地名命名原则初探

该文章海口龙华区锦盛小凡信息技术工作室 » 地名命名原则 (地名的定义)声明免责声明>>

>>喜欢这个福利,请分享、转发出去!
喜欢 (7)

免费活动


游玩攻略


惠民福利


消息通知


深圳周边游